基本知识 | 基本原理 | 选型设计 | 安装维护 | 阀门应用 | 阀门专利 | 阀门标准 | 论文文集 | 阀门助手

资讯首页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 > 选型设计 > 正文

连杆蝶阀阀板的优化设计

作者: 2009年06月19日 来源:互联网 浏览量:
字号:T | T
作者:王万庆姚磊摘要:介绍了连杆蝶阀的结构特点,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传统结构阀板的不足,并对传统结构的阀板进行了优化设计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一、前言连杆蝶阀是蝶阀的一种结构形式,主要应用于冶金高炉热风炉系

作 者: 王万庆 姚磊
摘 要: 介绍了连杆蝶阀的结构特点,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传统结构阀板的不足,并对传统结构的阀板进行了优化设计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
一、前言

     连杆蝶阀是蝶阀的一种结构形式,主要应用于冶金高炉热风炉系统的管道中,它具有体积小,重量轻,动作灵活,拆装方便等优点。因此,连杆蝶阀在热风炉系统的空气、煤气、烟气等介质管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
二、连杆蝶阀的结构特点

     连杆蝶阀的结构如图1所示,它主要由驱动装置、阀板、阀体、主轴、杆系等零部件组成。阀门的启闭是靠驱动装置驱动主轴带动杆系机构运动,从而实现阀板的打开和关闭。通过图1可以看出,无论阀门在开启还是关闭的时候,阀板及其连动部件始终是在介质的包围之中。当阀门关闭时,阀板要承受介质的所有压力,这样就会引起阀板的塑性变形,进而使其连动件引起变形;当阀门开启时,阀板又会受到介质的冲刷,以及介质流动所引起的阀板本身的振动,这样同样会加快连动部件的损坏,尤其是铰接处固体自润滑轴承的损坏。因此,连杆蝶阀阀板的寿命也就是连杆蝶阀的寿命。

三、连杆蝶阀阀板的结构分析

    根据连杆蝶阀阀板的结构特点,加工制造时一般不采用铸造结构,传统阀板主要采用焊接的形式,如图2所示,阀板上两立板采用钢板直接下料,大圆钢板下料后需要热压成形,压出一定弧度,然后与立板焊接,最后进行机加工。

 

     从工艺角度对此种结构的阀板进行分析,从图2中可以看出,阀板由三部分组成:立板、垫板、大圆钢板。如果采用此种结构的阀板,垫板和立板可以直接下料成形,而大圆钢板则需要工艺人员首先算出下料尺寸,然后再按要求的弧度做出压形胎具,用胎具将大圆钢板压制成形,最后与其他两件组对焊接。而主要问题就出在制造压形胎具这一步,通过图2可以看出,阀板中心部分为弧形,边缘是一平面,这就需要每做一个规格的阀门,就要做一种胎具,否则不能压出所需要的形状。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企业的制造成本。

     用有限元技术对这种结构进行分析,如图3所示是在DN1700连杆蝶阀传统结构阀板上加0.4MPa压力时的分析结果,可以看出整个阀板最大变形处在两立板上,此时发生的最大变形为1.69mm,这样会使与阀板相连的销轴和轴套受到很大的损坏。如图4所示是热风炉冷风管道的DN1700冷风阀的损坏情况(冷风管道压力为0.47MPa,温度为350℃),该阀门损坏原因是与阀板相连的销轴变弯,销轴处自润滑轴承被完全挤碎。

四、阀板的优化设计

    通过上面从不同角度对阀板结构的分析,了解了传统阀板结构的不足之处,通过现场实践及用计算机的模拟分析,最后把阀板的结构改进为如图5结构。虽然只是对原来的结构作了很小的调整,但是这给加工制造带来很大的方便,对于一个系列的产品,可以将大圆钢板设计成一个弧度,这样只用一套胎具就可以满足设计要求。同样阀板的刚度和强度也都有很大的提高。图6是对改进后的DN1700连杆蝶阀阀板施加0.4MPa压力分析出来的结果(注:改进后的阀板大圆钢板、垫板、立板与传统阀板上各件的厚度相同)。阀板的最大位移仍然发生在立板这个框架上,但只有0.13mm的变形量,是传统结构阀板变形量的1/13。由于销轴与固体自润滑轴承之间有一定的的设计间隙,所以这样的变形量,不会影响阀门的正常使用。 



 




标签:蝶阀 阀板 优化设计

分享到:
免责声明:1、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,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。 2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!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+86-571-88970062


关于我们 - 刊登广告 - 服务项目 - 联系我们 - 会员说明 - 法律声明 - 意见反馈 - 本网动态 - 友情链接 - 企业展示 - 阀门助手

广告热线:0571-88970062 服务热线:0571-56077860 传真:0571-88971936
广告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  会员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  客户服务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  友情链接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客服邮件:  销售邮件: 投稿邮箱:

备案号:浙ICP备09057929    经营许可证编号:浙B2-20110307 版权所有©全球阀门网